剧情介绍

农奴身份的波丽娜·列别杰娃(Татьяна Бабенкова饰)是无儿女的阿列克谢·彼得洛维奇·戈洛文公爵(Владислав Ветров饰)的养女,是扬堡县最令人羡慕的未婚姑娘。在她的命名舞会上,阿列克谢·彼得洛维奇因心脏病突发去世,而这般凄苦只是命运对波丽娜严峻考验的开始。波丽娜的“自由文书”和养父的遗嘱被做了手脚,得到解放的是另一位女奴塔季扬娜。虽然波丽娜受过良好的教育,是以贵族小姐的方式被培养成人的,但她终究和其他农奴一样成为戈洛文的侄子——赌徒、酒鬼谢尔盖·戈洛文的财产。谢尔盖为偿清债务,急于把全部财产卖给叔叔的旧敌安德烈·克列切特斯基伯爵(Владислав Абашин饰)。扬堡县的上流社会蔑视波丽娜,而安德烈的弟弟,从俄土战争归来的军官德米特里·克列切特斯基(Артем Крылов饰)对她产生了炽热的感情……

评论:

  • 树虹影 3小时前 :

    很久沒有看到一部電影,像這一部將運用1.33.1 Aspect ratio顯得那麼重要,描述身體並沒有過份外露裸體,電影從頭到尾也是以女主角為中心點,原著中的回望變成電影中的注視。沒有如《Son of Saul》極端的長鏡頭和聲效運動,但依然可以達到同樣效果,目擊、 凝望一次悲劇的來臨與過程。鏡頭對女主角面孔的注視長久,選角上面孔的重要性和對比性,Anamaria與Mouglalis 與 Chevillotte 與Bajrami 之間的對照,還有觀眾從無法離開 Anamaria 的雙眼,她見證了自己身上的變化。沒有記錯避孕藥是60年代中才普及,那是電影發生的時間之後的事。不要說女性了(旁邊的M有幾場肉緊得不能直視),連作為男性觀眾,也坐立不安,感受到她人之痛。還是不要多言好了,不要像戲中男人那樣,去對任何女性身體作話,那痛苦是任我們怎樣寫也無法說到的事。

  • 韶曼卉 1小时前 :

    鲜血淋漓的直白,六十年前的法国故事却马上要对中国当下的现实有了参照意义,这可太讽刺了! #女性处境#

  • 狂迎丝 8小时前 :

    要不是这片我都不知道第三共和国立法禁止堕胎和避孕,直到60年代末才解禁,本片故事应当是发生在解禁前夜。视听年代气氛足,年轻演员表演到位,但故事层面只是一部直给的口号电影,细节不连贯,除了表现痛感的场景,关键情节都靠转场划过,人物很多选择缺乏逻辑基础,我觉得是因为人物传记做得不精。《四月三周两天》比本片成功在于没有逃避联系上下文推演的关键情节。女主眼睛像蓝宝石,很适合这个角色。Louise Chevillotte懂电影会挑戏。本片明显比《钛》更适合奥斯卡,我只能解释为这是对奥斯卡的抗议。片名L'Événement我只会翻译成“事件”,不知英语翻译成Happening是否主创本意,是的话则有蹭话题之嫌。

  • 謇问风 8小时前 :

    自传性非常强烈的电影,女主呈现出一种桀骜不驯的感觉,那是一种为了自由付出超出常人的代价,女性的觉醒与独立之路,从当老师变成当作家的选择,也是掌握个人命运的“行动”。画幅选择与贴着女主拍,让镜头的呼吸感分外明显,跃出屏幕外。四星

  • 赧睿哲 3小时前 :

    7.5/10。①意外怀孕的女主在禁堕胎的1960s法国费尽各种努力想堕胎(中途学业和生活质量都严重下降),最终成功堕胎回归生活。②焦抑、紧张、动荡的氛围的营造:大量(大)特写和长焦镜头(后者通过「虚化」与「缩小人物间距离」营造了疏离与逼仄的氛围);塞满人物的构图;手持;4:3窄画幅;少配乐。③几段堕胎手术戏女主表演地很好。④摄影美术都太中规中矩没起到多少烘托情绪的作用;很多(不是全部,有些增强了浸入感)地方的长镜头调度都缺乏影像意义(是为了写实还是为了什么?也许剪碎点会更有动荡感)。

  • 玥楠 1小时前 :

    和[四月三周两天]确有相似之处(除了题材主题,还都用了手持运镜),但区别也很显著:本片更多聚焦个人(学院派的窄画幅比、大量近景特写与紧紧跟拍),具身性始终占据核心,而432则更多以一种客观抽离的冷静视角观视着一切。非常有意思的是,在光色方面,比及432的全程灰冷阴郁,本片大半时间都明丽鲜艳,饱和度甚高,而且多次突出【光感】,包括镜头中的光晕,入院后担架/病床视角中的高光及过曝的转场等,甚至黑暗夜色中亦有渐亮的路灯。此外,本片故事发生在盛夏,432是寒冬,这也是暖与冷的差异。最后是社会性及社会问题的探讨,受个人视角与略显单薄的剧本所限,本片深度、力度比不上432及类似题材的[女人韵事][维拉·德雷克][从不,很少,有时,总是]。但影片依然值得观看,这一话题必须反复被言说,需要以不同方式探讨和影像化。(8.0/10)

  • 第五一瑾 5小时前 :

    7.1分。

  • 芸雪 3小时前 :

    镜头压得人喘不过气,贯彻始终的不安与焦虑,一种只会攻击女人的病,很难不让人想起罗马尼亚杰作《四月三周又两天》

  • 肇盼晴 3小时前 :

    女性在普遍时空背景上承受的苦难

  • 窦聪睿 6小时前 :

    那个经历了多次手术才能“流产”下来的婴儿和其母体一样,对于“生存”都有着极其强烈的渴望。不过堕胎是女人的权利,导演也让这个过程充满了力量感:一个生命的逝去在那一刻化作了另一个生命不断向前的养料,剪下那个拖住未来的存在无疑是一次重生。无论是对于“侮辱性照片”的镜头重现,雨果的诗歌,还是最后打出来根据现实中的Anne自己写下的小说改编,无疑都是对于Anne最诚挚的称赞和祝福,Bravo!

  • 澄忆枫 3小时前 :

    不可能的。男性不可能懂得女性的痛(自然包括熱評上的幾位男性影評人)。

  • 柔雪 3小时前 :

    看起来真的太痛了,与此同时,计生协几天前刚发布的未婚人群人工流产干预行动,和电影相呼应,正如电影名一样,正发生,happening

  • 鞠湛霞 3小时前 :

    3.5。可以看出导演致敬了一些经典的好莱坞科幻片,作为一部漫画改编的无厘头软科幻喜剧,这部电影还是合格的,如果要把他对标火星救援、星际探索这种硬科幻正片,那肯定是不能比较的。

  • 鞠丹翠 2小时前 :

    和《四月三周两天》有什么区别?同类题材的电影至少多点变化才好冲奖吧。

  • 海骊蓉 6小时前 :

    同题材作品中,反而很少有如此直视堕胎这一过程本身以及肉体的痛苦。

  • 闻人如曼 5小时前 :

    同是堕胎话题,《四月三周两天》明显在剧本上更丰满,整个社会议题性更强烈,本片则倾向于私人化的表达,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,比如直白的引产动作就是为了制造临场感,进而引申出对女性“身不由己”的巨大同情,故事虽然发生在六十年代,但现在好多地区依然禁止堕胎,所以悲剧依然是现在时,和片名正好呼应。

  • 本清一 7小时前 :

    自传性非常强烈的电影,女主呈现出一种桀骜不驯的感觉,那是一种为了自由付出超出常人的代价,女性的觉醒与独立之路,从当老师变成当作家的选择,也是掌握个人命运的“行动”。画幅选择与贴着女主拍,让镜头的呼吸感分外明显,跃出屏幕外。四星

  • 饶姝丽 1小时前 :

    观影过程中数次落泪,几乎对故事中女性的痛苦恐惧绝望无力感同身受。我不愿用“那个时代的女性”代称她们,因为你我都知晓深渊从未远去,无时无刻不在伺机而动,随时可能吞噬下一个你我她。

  • 菡锦 8小时前 :

    比起《四月三周两天》还是差太多太多,432把人放置于一个大的场景里,于是那些焦虑和恐惧从画面中逸散出来让人坐立难安,扔孩子和家庭聚会我到现在都记忆深刻。这部基本上全是近景,镜头紧跟女主,想要去塑造一个把命运把握于自己手中的女性,总有种割裂感,一波三折的堕胎并无痛感,一到关键时刻就用电子乐传达焦虑,完全不行嘛

  • 颜晨 5小时前 :

    安妮是我见过最爱学习的女主了,咱就说读书有用,起码能开智

加载中...

Copyright © 2015-2023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