严冬里也有春天歌词 高清

评分:
9.0 推荐

分类: 剧情片 1995

导演: 彭士刚

剧情介绍

70多岁的农民老刘被儿女无情地赶出了家门,寒冷的冬天里他一个人在生死之间艰难挣扎、选择,他和仅有的一头老牛一起感受着人生最后的悲凉??

评论:

  • 捷文宣 4小时前 :

    6.7分!看到出导演的用心和另辟蹊径,在很多地方都有出彩的地方:环境的渲染、场面的调度,略显稚嫩的青年演员,更加展现出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不易。

  • 千长运 8小时前 :

    有点儿失望。为了诗意其实丢了很多叙事的东西和节奏,很多地方有点儿太硬了,做不做群像这帮人的人物性格也都没回来,明明是目标极其明确的片子…两次的幻觉和结尾还可以吧@11th 北影节 保利天安门

  • 帅白翠 6小时前 :

    前面觉得一般,结尾还是有被震撼到。美院也是把风格化做出来了。还有,终于懂为什么北影节要把“红军与白军”改成红与白了。

  • 强觅双 8小时前 :

    整体没有预告片中呈现的影像质感好 有一些好点子 但总体还是常规拍法 整体略显粗糙

  • 卫丽莎 3小时前 :

    慢慢悠悠地 平平淡淡地讲了个激动人心的故事

  • 初惠 8小时前 :

    电影是好电影 但 院校排片都在大早上 真的煎熬

  • 卫家丽 9小时前 :

    和别的主旋律电影不太一样,《云霄之上》是一部影像风格突出的战争电影,摄影和美术都值得表扬。低饱和度黑白画面刻意模仿中国水墨画风有点意思,原来是中国美术学院出品,难怪。影片弱化了叙事和人物塑造,部分剪辑有点跳戏,没有深入展开片中关于生死抉择的矛盾讨论。86分钟的片长本可以讲好一个简单的故事,可惜导演没做到。结尾血雨太震撼,有几分cult片的感觉,加一星。

  • 城修为 0小时前 :

    黑白格调奠定了以浓重悲情色彩为基础,淡化了战争冲突,严格来说质感和美学之间并没有想象中精致,镜头平移频繁切换视角把小人物弧光提高了好几个层面,非主旋律那般牺牲,却也因为叙事过于依赖氛围铺垫导致不够特别,且在两者之间没有一个妥协性~

  • 尉迟齐心 5小时前 :

    然后想想节奏也有相通之处

  • 光佳思 2小时前 :

    国产主旋律就应该有这样的质量,别再搞形式主义了

  • 东雅歌 7小时前 :

    虽然有很多问题,比如设计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,有一种浓浓的“滤镜”感;全片的影像基调并没有很好统一,段落之间存在一定割裂;人物、故事太简单,空有符号没有内在联系,想往诗意那个方向做又欠火候,主题模糊表述不清;以及画面亮度过分的暗,让人看的真的很累等等。但是,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做出这种主旋律+风格化美学的尝试无疑是值得鼓励的;或者也没有那么多预设,不过是一次误打误撞罢了……

  • 左丘丹翠 8小时前 :

    7.5分,其中0.5分是鼓励分,毕竟也算是主旋律里的一股清流了,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议题点。 说回电影,片子的视觉效果很好,声音效果也是。我很喜欢三个幻觉的处理,也是导演在艺术形式上留给观众的一种解读吧,就觉得这三个幻觉,尤其是后两个,扩大了电影的想象边界。 有一点遗憾的是电影在人物刻画上的着力确实稍弱了些,包括主角在内。就像导演在映后连线回答观众时所说的——云霄之上芸芸之下。这部电影既然聚焦具体的个体,就该把个体给刻画完整。 但一直到电影结束,我都未曾觉得剧情和形式融合得足够好。基本上除了觉得战争残酷以外(当然这是导演一直在表达和渲染的一点),就只顾着遗憾人物刻画的不足了。尤其是人物的立场,情绪以及选择的转变,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任何铺垫..。啊...好遗憾。

  • 堂安春 4小时前 :

    剧作层面上,缺乏优质内核,在我看来,这样的美学层次,不应该配这么缺乏层次的内容,非要说,只能总结为一种由小我走向大我,但远不够,流俗。

  • 仝曼丽 9小时前 :

    摄影灯光很优秀,剧情上感觉是在学习,但是没学着……方言的翻译过于文雅了,没必要

  • 旗安国 1小时前 :

    说优点 比较于1917来说更加有完整的故事线情节不错 拍摄上使用斯坦尼康对于中国美术学院的闫老师来说 注重美学色彩搭配!!!非常不错战争碰撞文艺美学

  • 才鸿才 6小时前 :

    审美的大胜利 在中国战争片史乃至电影史上非常有标志性的一部作品 美术自然无懈可击 可以说是最“写实”的战争电影了 令人意外的是整体摄影 表演等呈现出来的质感非常的电影化 甚至有些诗化 消色的处理固然有加分 但更重要的还是剧作和拍摄视点选择的处理 始终跟随着人物的视点进行叙事 不夸张 不渲染 不禁让人想起《伊万的童年》 或许叙事还有提升的空间 但总体是一部很有质感和独特的影片 尤其结尾署名:中国美术学院

  • 介采珊 6小时前 :

    人物形象感觉并不是非常立体吧……冗长的镜头和重复的枪战占据了大量时间,从诗意角度来说,1917带来的战争美学更为深刻。有点类似于摔炮和大型烟花的区别。疲劳的观影体验,没有带来深刻的情感共鸣。已经诗意ptsd了…

  • 卫泓辰 4小时前 :

    受宣传“诗性电影”影响,抱着一种奢侈的期待去看这部主旋律,有意的和《伊万的童年》做了对比,发现本片所谓的诗性仅留存于画面形式上,文本仍是“纯粹的”战争,节奏、意象也未跳脱出类型的框架。必须说出,导演有意营造的动静统一被拙劣的斯坦尼康毁的一塌糊涂。很遗憾没有在片中看到我军排泄的场景,刻意的性别命题也过于神圣。人只是像人而已。

  • 强梓 6小时前 :

    【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天坛奖 最佳催眠片】纯看摄影和美术(虽然也没看出什么东西来)

  • 卢雅素 9小时前 :

    太黑了,我还近视,看起来更是分不出人在哪里。但对我来说,还是有点新鲜劲。

加载中...

Copyright © 2015-2023 All Rights Reserved